古代唐诗宋词中的趣闻
山水、景物、大自然早在《诗经》中已经有过大量的描写,但都是为人物活动做背景,山水风光只是一种媒介,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所以,尽管先秦、两汉都有大量描写自然的诗篇,却都称不上是田园山水诗。
直到东汉末年,曹操写了《观沧海》,才算得上田园山水诗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社会激荡,阶级固化,玄学与佛教又在社会生活中风行,广大才子文人仕途之中不得志,纷纷归隐山林,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和山水诗,在这个阶段,田园山水诗从先秦的陪衬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意象。
这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这首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所写,辋川是现在西安市的一个镇:蓝田县的辋川镇,位于终南山下,终南山风景优美,是道教圣地,很多名人雅士,如老子、陶渊明、孙思邈等都曾在终南山隐居。在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中,小龙女也是居住在终南山的古墓中。
王维少年得志,很年轻就考取了功名,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考中进士后不久就被贬官,后在张九龄做丞相时才得到重任,似乎前程远大,风光无限,但不久之后,他便受人排挤,被调往边塞,远离权力中心,后在安史之乱中,又被安禄山强迫做官,被唐朝廷视为“叛徒”,几乎断绝了仕途之路。
王维受母亲和弟弟的影响,晚年寄情于禅宗、山水,在辋川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虽然身有官职,却心系山林。大唐盛世,疆域辽阔、举世闻名,在这个阶段,大唐国力强盛、文化开明、国家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包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交融,吸收了世界文明的精华,这为边塞诗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同时,朝廷征调大量文人去边关进行文书、后勤等工作,使其身临其境,触景而发,出线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歌。其中,在众多的诗歌中出现了两个历史符号:玉门关和楼兰。玉门关位于甘肃敦煌境内,设立于汉武帝时期,因为西域进口的玉石必须经过此关而得名,过玉门关就像如今过海关一样,需要通关文牒,西域与中土的划分也是以玉门关为界。随着文人墨客的诗歌传颂,玉门关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变成了边塞诗中保家卫国、思念故土的意向符号。楼兰在西汉昭帝时,归顺汉王朝,直到东汉时,仍是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塞、通行重镇,是前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根据《魏书•西域传》中的记载,公元422年,楼兰人因为水源南迁。之后就几乎没有史料记载了。
关于楼兰古国的消失,不管是历史界还是考古界都没有定论,最可能的猜测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最终楼兰人为寻找新的水源、新的居身之所,弃城远走。
到王昌龄写此诗的时候,楼兰已经不复存在,“破楼兰”借用了西汉昭帝年间,博介子斩杀楼兰王的典故,借此书写将士保家卫国、誓死也要消灭吐蕃和突厥当权者的决心。
后来楼兰就经常被诗人写到诗中,用来指代敌人或敌方统治者。即便是在今天,楼兰也常被写入盗墓、考古类小说中,代表着一种神秘又古老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