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是如何走出历史底部的?
证指数在2001年6月2245的高点之后震荡下跌,2005年6月一度跌破1000点,并在此后开启了A股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牛市,上证指数一路上涨至2007年10月的6124点。
股权分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当时市场的核心问题,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区分导致了不同股东之间利益不一致、市场流通股份数量过少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2005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6月,试点企业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获得通过。
制度改革是此后A股市场上涨最为直接的触发因素。
2008年11月
全球金融危机叠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加大,上证指数在1年左右的时间里从6124点一路跌至1664点。
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一系列措施,也就是“四万亿计划”,这一政策强力提振了市场对于未来经济的信心,叠加降准降息等操作,市场逐渐走出底部,上证指数也一路上涨至2009年8月的3478点。
2012年12月
在2009年8月上证指数达到3478点的高点之后,A股进入了长达5年的以震荡和下跌为主的行情,经济增速下台阶是这一阶段中最核心的因素。
2012年12月市场结束了前期的持续下跌,并在此后有所上涨。创业板指数在2013年率先走出大行情。
从触发因素上看,市场在2012年12月以后的上涨主要来自于基本面的企稳。
一方面,GDP增速在连续两年下降超过1%以后,2013年7.8%的GDP增速与2012年7.9%的增速相近;
另外一方面,从业绩层面来看,2013年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也抬升至两位数的正增长。
2015年8月
上证指数从2015年6月最高点的5178点下跌至2015年8月最低的2851点。
2015年6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加强对场外配资活动的管理,市场随之下跌,市场的下跌逐渐释放了微观流动性层面的风险。
而当风险基本得到充分释放后,市场也开始逐渐企稳,这或许是2015年8月市场拐点出现最核心的原因。
2019年1月
2018年全年市场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下跌,基本面、流动性、风险偏好等多方面因素均不利于市场。
从基本面来看,2018年中国GDP增速持续下降,A股盈利增速也从2017年的20%左右下降至2018年的0.7%。
从流动性层面来看,金融去杠杆压力下市场流动性环境也并不友好。
从风险偏好层面来看,贯穿全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对市场情绪也产生了明显压制。
而这些因素在2018年底和2019年初都在发生积极变化,2019年A股整体盈利增速较2018年小幅抬升6.1%,2018年12月中美元首会晤并宣布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多重积极因素之下,市场也逐渐走出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