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乱象频发 合约设计暗藏机关
2018年以来,资管产品尤其是非二级市场标的的资管产品违约频发,出现了诸如阜兴系、金诚财富等数百亿级规模平台爆雷的代表性事件。就产品类型而言,其他类私募基金、股权基金、政信类和工商企业类信托,以及资金池业务是违约的高发领域。进入2019年,不完全统计显示,一季度又有132只资管产品出现兑付风险。
资管产品违约频发
2018年以来,多家大体量的私募基金或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出现了大面积产品公开违约、客户退出难现象,据《红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中科招商、阜兴系、金诚财富、盈泰私募云、九鼎投资(26.30 +1.58%,诊股)等赫然在榜。从产品属性来看,大致以股权类私募、其他类私募、新三板公司为主;此外,券商资管团队或下属的资管子公司也是违约潮的重灾区,在这方面,联储证券、财通资管从2014~2016年的资管业务先锋到如今产品违约不断,教训不可谓不惨痛。由于私募基金可以不对外披露信息,目前市面上尚无资管产品违约的精确统计,不过,从预警通APP提供的不完全数据显示,仅今年一季度,已出现兑付风险的资管产品就达132只。
作为最主要的非标通道,信托行业在2018年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违约现象。据用益信托网发布的《2019年信托投资策略报告》统计,2018年国内信托行业风险事件总规模为296亿元,涉及产品总共80只,其中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信托行业风险项目规模为2159亿元,全行业不良率达到0.93%,较2017年末的0.5%几近翻番,中江信托更是因逾期产品太多而被业内戏称为“违约王”。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爆发兑付风险的资管机构均在数百亿元级别一档,譬如阜兴系的未兑付规模就在300亿元左右,而据《红周刊》记者调查,金诚财富据传未兑付规模为160亿元,盈泰财富云的未兑付规模也有数十亿元。在百亿级至上的理财行业头部级公司中,中植系四大财富管理公司、宜信、诺亚财富等为典型代表,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中植系下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其规模大、人员多、销售能力强,一直被业内所瞩目。曾有多位中植系员工向《红周刊》记者坦言,中植系旗下的新湖、大唐等4家财富管理公司员工总数就在万人以上。
自2017年以来,中植系先后踩雷中弘股份退市、阜兴系跑路事件,譬如新湖和大唐财富代销的“财通资产-阳光保险股权收益权特定多客户专项资管计划”规模接近30亿元,由阜兴系实控人朱一栋夫妇提供连带担保,在阜兴系相关公司私募产品出现兑付逾期后,上述资管计划的退出也困扰中植系和财通资产至今。此外据记者获悉,中植系四大财富管理公司为中弘股份发行募资,或代销的产品规模也有数十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百亿级的资管平台已然不安全,如果头部平台出现大面积违约,则意味着行业已无险可守。
就资金投向而言,不考虑因股市下跌导致无法退出的定增股份,债权性质的其他类私募基金、资金池业务、股权基金(尤其是pre-IPO策略)、民企信用债、新三板基金是爆发风险的重灾区,而且此前被金融行业视为安全堡垒的地产行业的风险敞口也在逐步扩大。2018年有中弘股份、银亿股份(4.77 -5.92%,诊股)、五洲国际等多家二三线地产公司公开违约,并牵连多家银行、债券持有机构。如中弘股份,据《财新》报道,中弘的广义总负债接近800亿元。在房企金身已破的情况下,据《红周刊》记者观察,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先是收缩至“房企百强”,而后又于2018年下半年以来进一步收缩至“房企50强”。
“嵌套+错配”暗藏风险
层层嵌套、期限错配是资管产品违约的重要特点。站在管理人的角度,尽管短周期的资管产品可以降低发行成本,但也留下了资金池业务的操作空间。一旦项目出现风险,并导致短期限的产品有兑付风险时,管理人很可能继续发行新的短周期产品来承接前期产品,保证投资者退出。据《红周刊》记者观察,通常其他类私募基金出现风险的产品、存续期多为2年甚至更短,股权类项目中出现退出风险的产品存续期一般为2年,或者2+1/3+1结构。以《红周刊》今年1月报道的“大成创新资本-岁兰千里并购1号资管计划”为例,作为一只以IPO、并购和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私募股权基金,该产品募资7亿元,约定的存续期为2+1年,但受制于2015年以来一级市场发行制度的多次调整,截至目前虽已到期却仍无法退出。
一位私募基金人士直言,股权基金的募投项目本身周期就很长、风险很大,成熟市场上同类产品一般存续期为7年,而随着2015~2017年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的飞速发展,发行了大量pre-IPO和一级半策略的产品,它们普遍存续期短,在2017年底《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前,多层产品嵌套的结构在业内普遍存在。仍以大成岁兰千里并购1号资管计划为例,该产品作为LP、投向一个由GP管理模式的并购基金(有限合伙),在产品到期无法退出后,资管计划持有人到底是将资管计划管理人作为维权对象,还是将两个GP作为维权对象成为难点。如果是向GP追索权益,又该选择哪个GP的问题也困扰着投资者。由于双GP模式隐藏太多风险点,2018年8月后,中基协暂缓了新的双GP模式私募基金的备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