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机器人攻不破汽车产业的壁垒?
改变从边缘开始,国产的协作机器人从汽车制造业的部分环节,率先撕开了一个口子。2021年,国产协作机器人在中国的占有率超过90%以上。
在汽车制造业,“国产的协作机器人正在完成对于国际品牌的替代,这是竞争的结果。”上海节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常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汽车制造业是工业机器人主要的应用市场,不过该领域的国产机器人占有率很低,目前不足10%。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相较于家电等产业,汽车制造业对机器人的技术和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且国外企业发展更早而占得先机。
协作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个细分品类。有别于大功率、高成本、需要物理围栏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被设计成可以在协作区域内与人直接进行近距离交互,有着部署成本低、易于上手等优点。改变从边缘开始,国产的协作机器人从汽车制造业的部分环节,率先撕开了一个口子。
边缘突破
李进是一家传统工业机器人厂商相关负责人,主要服务于汽车客户。
汽车行业客户通过招标方式寻求系统集成供应商进行合作,这将导致:一方面,客户对工业机器人有高标准要求,可以指定机器人品牌,指定品牌大多为国外机器人品牌;另一方面,招投标的方式让系统集成商更加“内卷”,都希望拿出高性价比方案,因而大多采用国际机器人产品。
“对于产线应用工业机器人的选择,部分情况是客户指定采购,部分情况是公司依据客户生产要求自行采购。”李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购方面,公司采用“以产定购”模式,确定所需原材料,包括螺柱焊机、工业机器人本体、焊枪、涂胶设备等标准设备。
汽车产业是最早应用自动化和部署机器人的行业。在中国市场,本土的机器人还没有能力实现对整车企业的正面突破。《2021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国产机器人在不同行业的占比情况中,汽车制造业用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占有率最低,不足10%。
目前国内的协作机器人能实现的是应用于汽车生产的部分环节,比如总装。
一辆汽车生产出来大致需要经过5个车间:冲压、焊接、喷涂、总装、动力总成。前三个车间对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使用量较大;后两个车间可以用到协作机器人。
“前三个车间(冲压、焊接、喷涂)由于是产线式的生产方式,对于机器人本身的技术、汽车整车的制造工艺要求较高,基本已实现自动化。”常莉表示,上述三个车间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占有率是比较低的,更多的是以国际品牌的第一阵列(比如发那科、ABB、安川、库卡)为主。
后两个车间(总装、动力总成)工序较灵活,引入协作机器人和工人并肩工作,提高工厂整体的生产效率。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紧跟汽车工业,汽车零部件因其所适配的车型不同,产品材质、形状、大小、重量等各异。大部分厂商选择使用协作机器人提升质量和生产柔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协作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的浸涂、上下料、装配等工序。
国产的协作机器人已经可以打入跨国大厂的制造环节。丰田汽车目前唯一的协作机器人供应商是上海的节卡机器人。
“在工业4.0时代,丰田需要建立一个销售驱动的系统,即获取更多的经营数据、经营定制化,进而推动后端的生产。丰田对汽车生产场景也做一个变革,比如派单、生产、物流、销售网络等环节。”常莉表示,基于生产模式的变革,丰田认为协作机器人能够更好的适应柔性、智能的生产场景。
当前,节卡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丰田设立在中国、日本等地的工厂,运行于动力总成、总装、汽车零部件制造等车间。
《2022年中国协作机器人技术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国产协作机器人在中国的占有率超过90%以上。2021年国产协作机器人销量达15300台,同比增长45.7%,实现销售额突破15亿元。
常莉表示,从供给端看,在协作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厂商要远多于国外厂商,主要是行业发展的土壤在中国;从应用端看,以丰田、本田、大众为代表的大客户每年的需求呈现倍速增长,在早期探索阶段,他们也是使用国际的品牌,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于产品的理解、需求不断加深,公司的发展、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服务有着严苛的要求,面临着成本的上涨,越来越多的客户从原先的国际品牌(比如,优傲)转而选择国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