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长城汽车是“全村”的希望?
最近,常和朋友探讨“中国汽车品牌崛起”这个话题,我的观点是,随着一批国产品牌的技术和品牌积累达到了和合资品牌掰手腕的实力,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之路已经开启了,未来实现反超是可以预期的事情。当然,肯定有人不认可我的观点,毕竟长期养成的合资及进口产品品质好的印象还根深蒂固。
而瑞·达利欧在《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一书中说“在人的一生中,重大的繁荣时期和重大的萧条时期只会出现一次,除非我们研究几代人的历史模式,否则很难预料到这些时期的到来。”
对于中国的几代人来说,我们一直处于中国品牌汽车的“萧条时期”,我们身在局中,我们还难以断定中国汽车品牌即将迎来“繁荣时期”,赶超跨国车企。就像身在1990年代的人们并不能断定未来20年后我们会成为全球GDP第二。
举个例子,即便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在他们印象里丰田汽车就是成功车企,是国际大牌,似乎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但实际上,丰田汽车也是一步步从弱小走向强大的。
幸运的是,我们也用数十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汽车品牌的成长,并将继续见证他们崛起。未来,当我们的后代聊起汽车时,在他们的世界中,中国汽车品牌或许就是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比如,长城汽车。我认为,论造车,长城汽车是“全村”的希望,或者说,要说会造车,还得看长城。为何这么说呢?
步步先机
做符合市场需求的抉择
很多人把长城汽车看作“中国的丰田”,那我们就先聊聊丰田汽车的故事。大家每天把国外的“成功案例”挂在嘴边,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做出了哪些正确的抉择。
我们熟悉的丰田汽车,历史上曾经作出了很多重大抉择。1929年开始,西方出现了经济大萧条,当时的丰田汽车月产只有150台。谁也没有想到曾经风光无限遍地黄金的市场会遇到这样的风波,而此时的丰田竟然逆势斥资4500万日元,构筑了月产2000辆的生产体制。
1950年,丰田英二去美国考察,在福特的工厂里他看到福特汽车的月产能达到了9000辆,这就如同今天我们看到的“成功案例”。但是丰田英二并没有仿照福特那样一味的追求产能,而是实施了丰田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用十余年坚持让丰田成为全球汽车制造的重要一极,与美系、德系并肩。如今的丰田正是凭借着自身出色的品控,精益求精的造车理念,在全球收获了喜人的销量和出色的口碑。
显然,丰田的决策并不是照搬福特的模式,而是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也造就了丰田的品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