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
  • 中国第一财经

    股民学校

  • 财经资讯

    金融资本

    宏观经济

    社会新闻

  • 股票速递

    IPO透视

    环球市场

    证券要闻

  • 视听天下

    一财速递

    解码财商

  • 理财通

    黄金

    期货

    个人金融

  • 视觉冲击

    良品 • 影会

    图片故事

     

正在直播:

  • 中国新能源改变全球汽车产业
  • 赴美IPO,这次是滴滴
  • 盖世周报 | 芯片短缺或持续至Q4;小鹏汽车新工厂落地武汉
  • 广汽丰田3月销量69386台,5款重磅新车将亮相上海车展
  • 支付2万亿韩元 SKI与LG化学达成和解
  • 2021年一季度汽车投诉分析报告
  • 3月车企销量TOP 10:上汽大众升至第三,长安再超吉利
  • 优信借3亿美元“高利贷”,押宝纯在线购车模式能否续命?

  • 一财通行证 - 立即注册
  • 已拥有账号 - 直接登录
  • [自选股][同乐坊]
  •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时事
    • 国际
  • 股票
    • 个股
    • 新股
    • 港股
    • 环球市场
    • 第一股评
    • 股民学校
  • 理财
    • 基金
    • 黄金
    • 期货
    • 外汇
    • 债券
    • 个人金融
  • 思想
    • 观点
    • 经济
    • 对话
  • 创业
    • 投融资
    • 大公司
  • 生活
    • 汽车
    • 美酒
  • 视觉
    • 图片故事
    • 一周精选
    • 良品 • 影会
  • 视听
    • 第一财经电视
    • 股民学校
    • 一财速递
  • 特别策划
    • 新闻热点
    • 一周精选
  • 专栏
    • 人文
    • 时事要闻
  • 更多
    • 社会
    • 黄金
    • 娱乐时尚
    • 天下趣闻
推荐:

互联网挑战

不改革是最大的风险

能源转型时代

双11狂欢益起来集爱心

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

盘点混乱的上市公司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视听  -  天下汽车

中国新能源改变全球汽车产业

4月9日,国内两大汽车集团上汽和广汽分别召开了一场有关汽车未来的大会,零束SOA平台开发者大会和广汽科技日,两大集团均聚焦未来电气化和智能化,描绘了未来的宏伟蓝图。

具体来看,上汽零束SOA平台开发者大会上,上汽集团正式推出了上汽零束SOA开发者平台,可以简单理解为搭建属于汽车的软件平台,加速软件定义汽车进程。同时宣布了将在智能电动等创新领域投入3000亿元,全面向高科技企业转型。


随同大会亮相的还有智己汽车的首款轿车L7,该车定位于一款纯电动中大型轿车,车长超过5米,轴距超过3米,动态电控悬架系统、零百加速3.9秒、0.21cd风阻系数、最高续航1000公里、11KW大功率无线充电、无边框电吸门、15个高清摄像头、22个声学扬声器等配置,直接瞄准当下奔驰S、宝马7系等D级旗舰产品。

而广汽科技日则发布了多项关于未来汽车的黑科技,比如广汽称其十年前开始布局谋划动力电池电芯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制造领域,推出了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可以实现锂离子电池单体电芯体积减小20%,重量减轻14%,让电池的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3C高倍率快速充电可实现0%-80%电量充电时间16分钟,30%-80%电量充电时间10分钟,充电体验和加油体验相近;同时广汽还计划在2021年内布局超过100个超级快充站,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另外广汽也宣布了与华为合作共同开发 L4 级自动驾驶汽车,2024年量产。


上述这些技术和规划的宣布,无疑是给中国新能源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人无不感受到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正在快速到来。比如智己L7、蔚来ET7,包括极氪001等产品的出现,直接将汽车的配置界限和级别打破,过去那些近百万元级别的旗舰D级车,现在通过新能源化,基本上价格下探到了30-40万的区间。而新势力和智能汽车具备的更高科技化的配置,也更快下放到了售价更低的产品上,无形中推动着汽车朝着更高技术和水平的体验升级和进化。

当汽车产品和分级的界限被打破,豪华车可能只剩下品牌溢价了,同时也迫使BBA等豪华车推出更新的技术,改进用户体验,以树立优势。普通外资品牌同级别的车型或将受到更大冲击,如果他们动作缓慢或止步不前的话。

而如广汽自研电池电芯、快充技术,上汽的无线快充技术,还有包括超级快充站的布局等,正在改变新能源汽车的用车体验,让更多的人接受新能源汽车产品,各大车企在电池、充电方面积极投入,目的就是要解决用户在用电车上各方面的焦虑。比如电池技术的你追我赶,就能加快动力电池的迭代,提升动力电池的续航和安全性。


在充电问题上,过去大多数人的思维中觉得车企不需要自己建设充电设施,这是政府和基建的事儿,就像过去油车时代车企不会去建加油站一样。但就如特斯拉、小鹏、蔚来、广汽等积极布局超充站一样,新能源汽车世界需要转变思路,这是车企对自己补能体系的构建,将会大大降低用户的用车焦虑,也提供用户选择该品牌的可能性。

可以说特斯拉和蔚来的补能体系,无论是超充还是换电,都是推动产品热销和品牌接受度更高的重要推手。近期,特斯拉正在快速布局超充站,采用了预制式的布局模式,相关设施可提前在工厂进行预先安装,运抵目的地后仅需要连接调试即可,此举也是为了加快超级充电站的建设速度及布局,降低建设成本,背后的作用也是推动新能源汽车用车的便利性,打消用户的补能顾虑。

所以,随着车企、第三方充电企业在充电桩上的供应,将大大缓解用户的充电焦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约85.1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35.5万台、交流充电桩49.5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81台,从2020年4月到2021年3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2.57万台,更快的充电设施建设,无疑这将推动更多人接受新能源汽车。


而来自市场上的数据和关注度,也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可能比想象中要火爆。比如今年3月份,特斯拉的月销量达到3.5万辆,其中Model 3月销突破2万辆,Model Y单月销量首次破万。而神车五菱MINI EV 3月销量将近4万辆,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热销与火爆。今年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达到43.7万辆,在整体市场中的渗透率为8.6%,乘联会预测今年新能源销量或将突破200万辆,市场渗透率或将朝着10%方向发展。

来自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逆势增长。以2020年为例,虽然面临补贴下滑及2B市场萎缩的负面影响,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同比却增长了六成,带动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新能源汽车占整体乘用车市场的比重也逆势上扬,达到近6个百分点。

麦肯锡过去几年的调研显示,中国汽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已越来越高:以愿意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占比为例,在2017-2021年间,这一数字从20%一路上扬到了63%;高收入群体的表现则更为突出,接近九成的消费者都表示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


2019-2021年间,称“我喜欢的品牌只有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占比提高了近五成,从10%上升到了15%,且其是唯一一个取得显著增长的选项。同时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十分愿意为新颖的功能支付溢价;其中,已有80%的消费者将自动驾驶功能纳入选购下一台车时的重要考量;70%客户认可云端升级(OTA)模式,其中60%以上愿意为此付费。

越来越多的动作和事实表明,中国火热的新能源市场可能会带来行业的洗牌,甚至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来自咨询公司毕马威的研究报告显示,全行业向电动汽车的转变对汽车制造商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挑战。随着全球车企加大对汽车领域的投入,以及科技和IT企业跨界进入汽车领域,电动汽车行业投入这笔费用已经超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上世纪将人送上月球的费用。


毕马威表示,汽车制造商的命运将取决于高管们如何在燃油车的衰落以及新能源汽车兴起之间寻找平衡。如果2030年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达到30%,那么整个汽车行业将会有4000万辆燃油车产能过剩,相当于200家工厂停工。另一份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汽车产能利用率也下降了10%,约不到6成。

研究称,新的市场主导地位将会建立起来,而旧秩序可能会被打乱,向电动汽车的转变将导致汽车行业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化”。毕马威的专家预测,未来可能会有一两家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无法应对转变,并在未来十年内不复存在。


  • 发表评论
  • 分享
    • 开心网
    • 人人网
    • 豆瓣网
    • QQ空间
    • 白社会
    • 新浪微博
  • 转发至同乐坊
条评论 网友评论
一财速递
  • 中国新批准7个国家14种动植物产品进口
  •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无人机
  • 两人利用机票漏洞骗“黄牛”被起诉 暴露航空公司盲区
  • 甘肃:六成A级景区开放 旅游“迎春回暖”
  •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进行时:创新为擎,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哈铁增加1.6万余个列车席位服务旅客雨雪天气出行
  • 清明假日中国铁路发送旅客1136万人次
  • 远程办公:“宅家”催生互联网产业新风口
  • 新疆面积最大地州巴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100%(图)
  • 【人民评“疫”】打好“组合拳”拥抱“消费回补”的春天

广告联系 | 报纸订阅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上海工商 | 举报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50348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沪备2014002 删稿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上海第一财经数字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