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劲的时候越要响鼓重锤
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到了一个关键时刻。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我们面临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时间紧、任务重,正是最吃劲的时候。
3月7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就进一步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发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进军号令,为打赢这场硬仗注入强大信心与力量。
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加油鼓劲。6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多少“穷根”被拔掉,多少“穷乡”变了样,多少“穷窝”展新颜。实践证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没有什么堡垒不能攻下。
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信心;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唯有迎难而上、一鼓作气,才能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念好“精准脱贫”的真经,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蹄疾步稳地向前推进。
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都是致富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毫不手软加以整治。“出水才见两腿泥”,要严把脱贫质量的关口,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严格执行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对那些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必须严肃问责。
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有那么一股拼劲。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脱贫攻坚战打得好不好,要看各级干部能不能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把贫困群众的事情尽心尽力办好办实。
决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尽锐出战同心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奋勇拼搏的中国人民!综合分析类题目往往总是考生们在申论作答过程中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归纳概括的要点找全了,提出对策的建议也通过积累得到了完善,贯彻执行渐渐能够通过题干要求推断出明确的要点寻找思路,然而综合分析类题目却总是无法在材料中精准定位到要点位置。这其中评论与解释分析的“观点明确”要求,更是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
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命题人为了考察大家对材料逻辑的把握,并没有在材料中给出极其明确的回答,此时就需要同学根据材料逻辑进行推断了。与日常与人对话相似,如果对方在谈话过程中由始至终在表扬某件事物,可想而知其态度必然很积极,反之亦然。那么在材料中,我们一样能够找到很多“论据”来证明命题人态度,此时根据命题人对作答对象的赞扬与批评,我们是不是就能够很明晰的获取自己想要的明确观点了呢?
如果说材料中非但没有出现直接的明确观点,甚至只是对于事件的客观描述,无法找到任何蛛丝马迹来推断态度,此时就需要同学们拿出“政府角度”的最后一件法宝了。政府角度决定看问题的态度,例如同学们的常错题,四川省考中考察到的对“杨成毅免职事件”,就是这类题目中的典型。材料客观描述杨成毅在救灾过程中擅离职守的经过和理由,甚至还放出了人民与同事的高度评价来做烟雾弹,导致很多同学在作答过程中被迷惑,认为“人民的父母官,既是不按照规则办事也是有情可原的”,从而得出不应该被免职的错误结论。这就是对政府身份的把握不正确。需要知道所谓政府身份,是需要同学把自己置身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上思考事件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