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
  • 中国第一财经

    股民学校

  • 财经资讯

    金融资本

    宏观经济

    社会新闻

  • 股票速递

    IPO透视

    环球市场

    证券要闻

  • 视听天下

    一财速递

    解码财商

  • 理财通

    黄金

    期货

    个人金融

  • 视觉冲击

    良品 • 影会

    图片故事

     

正在直播:

  • 调查近2000家制造企业后,他们有了四大新发现
  • 投资者情绪调查:中国投资者对经济整体预期呈稳定
  • 辛识平:“小镇青年”购物车蕴藏消费大潜能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加快形成生态环境监测大联合格局
  • 对接科创板 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扩大“朋友圈”
  • 深圳面向全球招商 签约额超5600亿元
  • 阿里张勇:没有线上线下之分 只有是否数字化之别
  • 中国温州-印尼“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对话会在雅加达举行

  • 一财通行证 - 立即注册
  • 已拥有账号 - 直接登录
  • [自选股][同乐坊]
  •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时事
    • 国际
  • 股票
    • 个股
    • 新股
    • 港股
    • 环球市场
    • 第一股评
    • 股民学校
  • 理财
    • 基金
    • 黄金
    • 期货
    • 外汇
    • 债券
    • 个人金融
  • 思想
    • 观点
    • 经济
    • 对话
  • 创业
    • 投融资
    • 大公司
  • 生活
    • 汽车
    • 美酒
  • 视觉
    • 图片故事
    • 一周精选
    • 良品 • 影会
  • 视听
    • 第一财经电视
    • 股民学校
    • 一财速递
  • 特别策划
    • 新闻热点
    • 一周精选
  • 专栏
    • 人文
    • 时事要闻
  • 更多
    • 社会
    • 黄金
    • 娱乐时尚
    • 天下趣闻
推荐:

互联网挑战

不改革是最大的风险

能源转型时代

双11狂欢益起来集爱心

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

盘点混乱的上市公司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视听  -  一财速递

调查近2000家制造企业后,他们有了四大新发现

  在内外压力之下,中国制造业近况如何?

  在调查近2000家制造业企业,并对每个企业提出上千个问项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中新社发 王春 摄
中新社发 王春 摄

  18日披露的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2015-2018),从创新情况、营商环境、机器人换人等多个维度,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制造业进行了“素描”。

  制造业创新

  投入与收益同步增长

  报告发现,2015-2017年间,接受调查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从1.8%增长到2.2%,平均每年提升0.2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横向比较,中国制造业的平均研发强度已经与法国等发达国家持平,接近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这一数据,距离美国(2.8%),日本(3.2%)仍有一定差距。

来源: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
来源: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投入持续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收益也越来越明显。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收益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新产品的出现。

  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销售企业中,2015年,新产品销售占销售总额的比重为24.6%,这一数据在随后两年里明显增长:2016年为26.4%、2017年达到29.1%,年均提升2.3个百分点。

  新产品的含金量也持续提升。

  从行业内的技术对比看,2017年,在接受调查企业销售的全部新产品中,全国领先的新产品销售额的占比达到了12.6%,较2015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

  不过,不同类别企业在创新能力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报告指出,当前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创新动能不足是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挑战。

  其中,民营企业设立研发部门的比重为46.3%,较整体水平要低2.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在创新方面也存在诸多短板。其中,有专利的小型企业占比为17.7%,较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分别低了23.9和39.7个百分点。

  制造业水平

  质量和品牌意识提升

  除了技术创新以外,企业也在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多样化、差异化产品的需求。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近三年内质量投入明显增长的达80.7%,质量水平有明显提升的企业占比为85.4%。

  企业对于质量的重视源于民众消费需求的升级。在问及促进企业提升质量的动力时,43%的企业表示其质量提升第一位的因素是产品需求的拉动,高于技术、管理、市场竞争等原因。

来源: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
来源: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

  更为关键的是,企业对于质量的重视已不仅仅局限于“品控”,而是在更高层面受到关注。

  调查显示,在通过产品创新提升质量的参与者中,管理层占比高达40%,高于研发人员,说明产品创新已不仅仅是质量部门所重视的问题,而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总体战略。

  质量意识提升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企业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

  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在2017年占比为47.3%,较2016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

  但调查也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质量升级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约束和障碍,调查企业中有超过10%的企业表示遇到过知识产权侵犯。面对知识产权侵权时,选择提起诉讼的企业占比仅为33.8%。

  制造业机器换人

  影响日趋显现

  为应对劳动成本的快速上升的挑战,企业加快推进了生产的智能化升级。

  在生产端,智能化体现在机器人的引入。

  报告指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使用机器人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人数占样本总体的比例从2008年的12%提升到2017年的37%,10年之间快速提升约25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约有40%的制造业劳动力人口已受到机器人使用的潜在影响。

  在此次调查样本中,使用了机器人的企业占比在2015年为8.1%,2017这一比例增长至13.4%。2015-2017年的三年间机器人投资的年均增速高达57%。

使用机器人企业占比变化 来源: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
使用机器人企业占比变化 来源: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

  从替代来看,机器人的使用替代了所在企业9.4%的初中及以下员工,同时大学及以上的员工数量却增长了3.6%。

  报告认为,机器人对于不同工作任务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差异,机器人替代了3.3%重复运动和体力要求的常规操作型任务,同时也增加了2.7%对于非常规认知型工作任务的需求。

  在经营端,智能化体现在其对决策的影响。调查发现,企业正在大量使用各类数据推动决策的制定,43.2%的受访企业的决策很大程度或完全依赖于数据的驱动。

  与此同时,70.5%的企业每天均使用数据进行决策,23.7%的企业至少每周或每月使用数据进行决策。

  制造业营商环境

  改善但还需继续优化

  作为各方关注的元素,此次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重点调查企业对于营商环境的感知。

  数据显示,调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总体评分达7.3分(以10分制评价)。

  从具体指标来看,企业每月办理行政审批的平均天数从2015年14.2天下降为2017年的4.5天,3年累计下降68.3%。有50.4%的企业认为近年来行政审批成本有所下降。

企业平均每月与政府交往的天数(天) 来源: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
企业平均每月与政府交往的天数(天) 来源: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

  但与此同时,营商环境改善获得感不强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痛点,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总体评价较大型企业低了11%,其中对于行政收费的规范性评价较大企业低9.8%,投资优惠的公平性评价较大企业低了13.6%。

  样本企业中,数量占比10%的大型企业占据了42%的融资贷款,而数量占比90%的其他企业则获取了58%的融资贷款,其中占比68%的小微企业仅获得贷款的32%。这些都说明,企业营商环境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 发表评论
  • 分享
    • 开心网
    • 人人网
    • 豆瓣网
    • QQ空间
    • 白社会
    • 新浪微博
  • 转发至同乐坊
条评论 网友评论
一财速递
  • 调查近2000家制造企业后,他们有了四大新发现
  • 投资者情绪调查:中国投资者对经济整体预期呈稳定
  • 辛识平:“小镇青年”购物车蕴藏消费大潜能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加快形成生态环境监测大联合格局
  • 对接科创板 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扩大“朋友圈”
  • 深圳面向全球招商 签约额超5600亿元
  • 阿里张勇:没有线上线下之分 只有是否数字化之别
  • 中国温州-印尼“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对话会在雅加达举行
  • 标致雪铁龙集团和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将正式合并
  • 阿里商业操作系统一年成绩单:品牌商家获亿级新客增量

广告联系 | 报纸订阅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上海工商 | 举报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50348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沪备2014002 删稿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上海第一财经数字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