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
  • 中国第一财经

    股民学校

  • 财经资讯

    金融资本

    宏观经济

    社会新闻

  • 股票速递

    IPO透视

    环球市场

    证券要闻

  • 视听天下

    一财速递

    解码财商

  • 理财通

    黄金

    期货

    个人金融

  • 视觉冲击

    良品 • 影会

    图片故事

     

正在直播:

  • 西藏出境加工贸易业务实现“零”的突破
  • 把一朵蘑菇发展成大产业
  • 中国医保电子凭证首次上线
  • 银川鼓励发展夜间经济 推动消费增长
  • 郑州海关帮助进口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00多万元
  • 新疆水果借“一带一路”畅销海外高端市场
  • 全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服务周活动在津启动
  • 广东自贸区制度创新促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

  • 一财通行证 - 立即注册
  • 已拥有账号 - 直接登录
  • [自选股][同乐坊]
  •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时事
    • 国际
  • 股票
    • 个股
    • 新股
    • 港股
    • 环球市场
    • 第一股评
    • 股民学校
  • 理财
    • 基金
    • 黄金
    • 期货
    • 外汇
    • 债券
    • 个人金融
  • 思想
    • 观点
    • 经济
    • 对话
  • 创业
    • 投融资
    • 大公司
  • 生活
    • 汽车
    • 美酒
  • 视觉
    • 图片故事
    • 一周精选
    • 良品 • 影会
  • 视听
    • 第一财经电视
    • 股民学校
    • 一财速递
  • 特别策划
    • 新闻热点
    • 一周精选
  • 专栏
    • 人文
    • 时事要闻
  • 更多
    • 社会
    • 黄金
    • 娱乐时尚
    • 天下趣闻
推荐:

互联网挑战

不改革是最大的风险

能源转型时代

双11狂欢益起来集爱心

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

盘点混乱的上市公司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视听  -  一财速递

把一朵蘑菇发展成大产业

  7年扎根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再鸣——

  把一朵蘑菇发展成大产业(深聚焦)

  赵婀娜 柯溢能

  一朵蘑菇,能发展成什么产业?一个人,35年,扎进农村,能干出一番什么事业?

  不走进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不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就无法感受这两问的分量。

  云南景东,地广人稀、景色秀美,但由于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水平低,当地群众收入微薄,这里的人们常说,“老天爷给了秀美的景,却没赏能致富的路。”

  可在食用菌种植专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再鸣看来,没有摘不掉的“穷帽”,只要久久为功,立下愚公移山志。

  35年钻研食用菌科学种植,7年扎根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陈再鸣初心为农,用行动践行誓言,“将论文写在崇山峻岭之间,不达小康不还乡。”

  讲给农民听,带着农民干

  食用菌是我国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地道山珍,集日精月华,但如何种植、采摘、运到百姓的餐桌,可是个难题。景东人世世代代依赖最传统的方式——靠天吃饭。

  而这一切,在浙江大学对口帮扶首席专家陈再鸣到来之后,发生了改变。

  陈再鸣是浙江省食用菌领域响当当的专家。初到景东,立下技术扶贫的军令状,没有寒暄,不讲客套,他一头扎进深山。一番走访,发现问题所在:景东有着得天独厚的菌物生长环境,但由于观念、技术和机制所限,当地老百姓守着“金矿”却挖不出“金子”。

   如何开药方?

  经过深入走访、科学评估,陈再鸣没有把东部的产业经验复制到景东,而是给出一个当地人从未想过的方向——把滇西人爱吃的、本地特有的菌,人工栽培出来,发展林下经济。

  看到这剂药方,当地百姓直摇头,“异想天开,不合实际”“书生意气,纸上谈兵”“没带真金白银,不是真刀真枪”。农业之难,难在从无到有,打破旧习惯,开拓新方向。农民们不敢也不愿尝试。

  怎么办?陈再鸣没有放弃。他一边继续讲给农民听,一边带着农民干。

  带着当地农民建队伍,学技术,找市场,手把手教,从两个示范点,拓展到10多个,再到带动100多人。一年后,初见成效。眼见为实,农民发现这个产业有奔头,才放下锄头,拿起菌棒,离开祖祖辈辈开采的密林,跟着陈再鸣一起,建起整整齐齐的菌种植基地。

  农民们知识水平不高,菌类种植经验有限,遇到难题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只要有时间,陈再鸣就到田里向农民们传授技术。看看东家通风情况,瞅瞅西户大棚高度,他总有操不完的心,哪家的棚温度高一些,哪家的棚湿度重一点,他比农民自己还记得清楚。

  景东县太忠镇王家村村支书田培金过去几年间,带着村民尝试过种猪饲料草,尝试过烤烟,都没找到致富路,跟着陈再鸣一起种植食用菌才看到了希望。他说,“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最怕散了人心,没了希望,是陈老师帮我们找到了致富方向。”

  守着青山,用技术换来金山

  食用菌种植,并不容易。小小一朵蘑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人工驯化、人工栽培、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纯化分离、跃过温光酸碱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液的探索。

  对于陈再鸣来说,最需要的,是时间。抢时间,破难题,要让农民们看到致富的希望。

  很多技术难题,教科书里没有,参考文献中找不到。菌种纯化分离,从菌体中找到无性繁殖菌丝,复杂程度如同外科手术一般。培养基配方,仅氮氧两种元素配方就有40多种。这些技术配方,是技术上最难攻克的部分。

  “规律需要沉下身摸索,经验需要沉下心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

  但陈再鸣并不满足,他知道,这样“精致”的配方太复杂,农民无法理解。于是,他继续研究,删繁就简,最终研制出一个“万能配方”,一键式栽培管理,菌丝在菌袋中培养成熟,返回生态林地。无论是木腐菌、草腐菌,还是共生菌,农民只需做简单调节,便可完成分离、培养、出菇的整套流程。陈再鸣将这些流程写成规范,送给村民使用。

  自此景东老百姓人手一份食用菌栽培规程。百姓们说,这是真真实实的“致富经”。

  培育、种植,逐渐步入正轨,闲不住的陈再鸣又有了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树桩上发现珍稀野生菌——小香蕈。陈再鸣如获至宝,因为这种珍稀野生菌价格高、销路好,如果技术发展成熟,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步伐就会更快、更稳健。而景东自然资源丰富,除了小香蕈,会不会还有更珍稀、更丰富的菌种?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实验室,摸清景东野生菌家底!

  于是,当地海拔2300多米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有了食用菌资源保护实验室。几年时间,陈再鸣在实验室里检测珍贵大型真菌样本1500个,整理分类和鉴定700余个,灰树花、金顶侧耳、红平菇……这些原本只能在山里得见的珍稀菌类,如今通过栽培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连珍稀的灵芝,陈再鸣也带领团队,在垂直落差达2000多米的景东山林找到了最佳生存位置,让灵芝产业在景东扎下了根。

  小小蘑菇,带领景东百姓脱下穷帽。2018年全县食用菌栽培总面积达1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户均增收4200多元。

  7年时间,小小菌菇燃起了当地千千万万百姓的信心与希望!

  初心为农,不达小康不还乡

  从1984年到2019年,35年,陈再鸣深耕食用菌种植领域,从未离开。在他看来,一辈子很短,做一件事,就要做得像个样子。

  35年间,陈再鸣最喜欢的地方,是讲台、实验室与田间地头。课堂上,他是同学心目中的好老师。他善于用案例教学,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难题,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果有学生找到比他更优的解决方案,他会开心得像个孩子。他还喜欢带学生一道,在实验室、在田间地头、在大山深处,在农民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学们说,“特别喜欢陈老师的课。因为陈老师的课堂一头连着最尖端、最前沿的科研,一头连着广袤的中国大地和热腾腾的农民期盼。”

  35年间,陈再鸣积累了很多专利,有人劝他卖,但他一直没这样做。他说,一旦卖了,农民就不能无成本地使用这些技术,就会增加投入。

  35年间,陈再鸣有很多机会弃学从商,许多市值过亿的大企业对他发出邀请,但他从来没动心。他说,学农的目的是“解民生之多艰”,不是为了自己生活优越。

  这些年,对于陈再鸣来说,最让他欣慰的,不仅是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住房翻新了、机器设备更新换代了,更重要的是,农民们对于科学技术更信任、更渴望了。每次他去村里,农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听他做报告,讲技术。这几年,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跟他学习如何掌握产业动态、写好项目申请书,懂得了汇聚更多资源到农业生产一线。

  “最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业,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了农村。因为人才和技术才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和希望。”陈再鸣说。

  秋日的深夜,浙江大学校园内已是一片安静,陈再鸣还守在实验室,挑灯科研,解决刚刚从农村带回来的技术难题。一个陪伴了他多年的日记本,上面工整地写着,“将论文写在崇山峻岭之间,不达小康不还乡。”

  • 发表评论
  • 分享
    • 开心网
    • 人人网
    • 豆瓣网
    • QQ空间
    • 白社会
    • 新浪微博
  • 转发至同乐坊
条评论 网友评论
一财速递
  • 西藏出境加工贸易业务实现“零”的突破
  • 把一朵蘑菇发展成大产业
  • 中国医保电子凭证首次上线
  • 银川鼓励发展夜间经济 推动消费增长
  • 郑州海关帮助进口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00多万元
  • 新疆水果借“一带一路”畅销海外高端市场
  • 全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服务周活动在津启动
  • 广东自贸区制度创新促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
  • 中非经贸合作发展论坛绍兴举办 以贸易促建命运共同体
  • 电商助力藏区脱贫 藏雪茶走出高原

广告联系 | 报纸订阅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上海工商 | 举报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50348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沪备2014002 删稿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上海第一财经数字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