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态度变了 楼市还会“周期反转”
近期,貌似对楼市乐观起来了,“触底反弹”、“周期反转”的论调很多。从历史规律看,如果货币宽松了,按揭利率降低了,政府开始托底了(各地普现“降价未遂”),经济开始下滑了,楼市都会周期反转。比如2009、2012-2013、2016-2018。现在,似乎正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演进。
但是,大家观察一个现象,尽管从宽货币到宽信用已无悬念,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看,“降息”似乎也进入工具箱,而银行也开始“抢房贷”了。但是,从2018年4月份第一次“降准”开始到现在,货币宽松基调持续一年,但楼市似乎并未像过去一样,一触即发!
两个口径统计。克而瑞29城2月供应下滑55%,成交下滑36%;易居40城销售下降13%。板块轮动“领头羊”京沪深,1-2月新房成交增长40%,但更代表市场(占总交易的70%)的二手房下跌,北京、深圳分别下跌14%、37%。新房销售好,要拜“低价入市”、低交易成本所赐。
02
为何?
一来,楼市体量太大,量价相比10年前上了“两个台阶”,相比20年前上了“10个台阶”。无论城市盘子,还是居民个人,没有大体量资金支持、没有杠杆支持,想在现前几轮火热行情,乃痴人说梦;二来,银行表内加杠杆、表外影子银行等,从去年开始,就被限制住了。
所以,近期货币宽松也好,还是地方“托底楼市”(如赣县叫停降价、东莞降低二手房交易税负等)也好,国家心里是有底的,知道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地方小动作不会“乱大谋”。二来,前几年整顿吏治,现在政通人和,地方不敢阳奉阴违。此外,过去借规划来炒作楼市,现在也少了。
比如,雄安新区、海南自贸岛、粤港澳大湾区等。这放在过去,楼市会吵翻天(比如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但现在楼市反应并不大(当然,长期有利好)。2019年,全国GDP增速目标降低,各地“两会”确定的目标也降低了。GDP考核淡化,都在谋转型、抢人才。
03
当然,楼市还很重要、非常重要,是支柱产业。不过,这个话能意会、不言传。2019年,中央和地方都要针对民企、中小微“减费降税”,不要低估政府的决心。因为,这关系到就业(民企贡献90%的就业)、关系到创新、关系到内需。再说得严重点儿,关系到中美贸易战是否还有的一打。
经济下行了,叠加“减费降税”,政府收入少了。但同时,基建、公共服务投资(比如脱贫、养老等)等财政支出增加,而赤字率还没有突破3%。如果楼市下行的话,财政的钱从哪来?答案是,钱还是要从楼市来。只不过,不像过去一样,靠推高房价,卖高价地和征税。
04
楼市要回归实体经济了!
首先是增加供应量。这绝非某个城市2019年供地增加百分之多少,而是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地铁互联互通。这样,楼市范围扩大了,广州房价相对低,因为广佛、广清一体化,楼市貌似没边界。现在,凡是大城市,都要搞都市圈、一体化,都要把轨道交通连到外围。
过去也这样谈,但没上面协调,下面各打各的算盘,都市圈有名无实。前面说了,现在中央地方政通人和,地方要放弃“一亩三分地”的“小九九”。规划的19个都市圈,都上升到国家战略了。试想,香港都要和我们互联互通,何况是珠三角、长三角等。互联互通了,楼市供应突破瓶颈了。
楼市有机会,但更多是量的机会。因为,限地价、限房价“常态化”了,这挤压楼市利润,开发商不能囤地,还要快点卖房。所以,最赚钱的行业“活不下去”。过去,跑马圈地流行,只要是个房子,就能卖出去、还能赚钱。但现在,一般开发商只能赚类似制造业的平均利润了。
想赚高于平均利润的,那得遵从国家战略。所以,一众开发商改名字,或好好打造产品,赢得竞争;或跟着国家战略走,给国家基建做贡献;或者,做好公共服务配套。所有这些,不就是实体经济吗?另外,热点城市开发空间殆尽,开发商有本事帮政府把低洼空间腾出来,也能赚高于平均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