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
  • 中国第一财经

    股民学校

  • 财经资讯

    金融资本

    宏观经济

    社会新闻

  • 股票速递

    IPO透视

    环球市场

    证券要闻

  • 视听天下

    一财速递

    解码财商

  • 理财通

    黄金

    期货

    个人金融

  • 视觉冲击

    良品 • 影会

    图片故事

     

正在直播:

  • 易纲:预计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
  • 易会满:加快推出将科创板股票纳入沪股通标的等制度
  • 中国船舶:选举张英岱为董事长 聘任季峻为总经理
  • 证监会同意艾迪药业等2家科创板企业IPO注册
  • 海德曼4年研发5600万元闯科创板 收到现金远不敌营收
  • 京东顺利实现二次上市 297.71亿港元的募资规模
  • 全家人携手抗疫获评最美家庭
  • 全国普速铁路6月20日实施电子客票

  • 一财通行证 - 立即注册
  • 已拥有账号 - 直接登录
  • [自选股][同乐坊]
  •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时事
    • 国际
  • 股票
    • 个股
    • 新股
    • 港股
    • 环球市场
    • 第一股评
    • 股民学校
  • 理财
    • 基金
    • 黄金
    • 期货
    • 外汇
    • 债券
    • 个人金融
  • 思想
    • 观点
    • 经济
    • 对话
  • 创业
    • 投融资
    • 大公司
  • 生活
    • 汽车
    • 美酒
  • 视觉
    • 图片故事
    • 一周精选
    • 良品 • 影会
  • 视听
    • 第一财经电视
    • 股民学校
    • 一财速递
  • 特别策划
    • 新闻热点
    • 一周精选
  • 专栏
    • 人文
    • 时事要闻
  • 更多
    • 社会
    • 黄金
    • 娱乐时尚
    • 天下趣闻
推荐:

互联网挑战

不改革是最大的风险

能源转型时代

双11狂欢益起来集爱心

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

盘点混乱的上市公司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视听  -  股民学校

易纲:预计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8日讯 今日上午,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5月末,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1.1%与12.5%,都明显高于去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二季度以来,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现良好的回升迹象。

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以下为发言全文: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的发言

尊敬的刘鹤副总理、李强书记、龚正市长,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1月视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资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刚才刘鹤副总理致辞非常重要,对于我们的金融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我完全同意刚才李强书记在致辞中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论述。

在以前的陆家嘴论坛上,我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重点建设“五个中心”。下面,我继续围绕这“五个中心”,和大家作进一步交流。

首先,上海正成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也就是说,全球一流的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就会想到上海。全球机构投资者都能够方便地在上海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货币政策仍在正常区间,人民币利率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最低的,但相对主要可兑换货币仍保持较高的正利差,人民币资产对全球资本配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上海正成为人民币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中心。境内外投资者投资人民币资产后,必然需要开展持续的风险分散和管理。在上海,风险管理的各要素正在日臻完善。一是定价上,各类人民币资产都实现了连续定价。二是交易上,人民币金融市场有充足的流动性,有较好的深度和广度,能够随时买得进、卖得出。三是风险对冲上,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利率汇率衍生品等风险管理工具已经比较齐备,为高效的风险对冲提供了可能。四是信息披露上,这几年不断提高的透明度和更加严格的披露要求,持续增强了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有了以上风险管理四要素,投资者就能较好地管理和分散风险。

第三,上海正成为金融开放中心。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开放的,要吸引一流的金融机构和一流的金融人才,开放是必要条件。近年来,上海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一批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陆续落户上海,对全球顶尖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也显著增强。同时,金融监管能力也要与金融开放程度相适应、相匹配,在金融开放中维护金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第四,上海正成为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正在上海逐步形成,金融法院、金融仲裁等专业机构陆续成立,上海已经成为创新金融运行规则和标准的最好试验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更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要求,正常的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进出。

第五,上海正成为金融科技中心。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撑。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最近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会同两所大学,作了一个很好的专业评估,我也认真看了,报告的评估还是比较客观的。

下面,借此机会,我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在抗疫中全力保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情况。

第一,我们通过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重点解决融资难问题。

上半年,我们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包括: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

上述综合举措,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5月末,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1.1%与12.5%,都明显高于去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二季度以来,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现良好的回升迹象。

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第二,我们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行,推动金融部门向企业合理让利,着力缓解融资贵问题。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预计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今年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

第三,我们通过加大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疫情冲击下,银行不良贷款会有所增加。因此,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是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这也是金融部门承担实体经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实体经济的贡献。

我们认为,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重政策设计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第四,我们在保持央行资产负债表基本稳定的同时,实现了有效的货币信贷增长。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10次降准,释放流动性约8万多亿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至目前的9%左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后,商业银行可以自主使用的钱相应增加,货币乘数上升了。降准的过程,一方面体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缩表”;另一方面,体现为商业银行通过发放更多贷款形成的货币扩张效应。与此同时,央行通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又会相应“扩表”。央行降准和增加再贷款是双扩张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则前者是缩表、后者是扩表。这几年我国央行“扩表”和“缩表”在金额上大体相当,所以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这几年基本稳定在36万亿元左右,这与目前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的机理是不同的。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持续合理扩张,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断提高,市场机制运行良好。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蒋柠潞)


  • 发表评论
  • 分享
    • 开心网
    • 人人网
    • 豆瓣网
    • QQ空间
    • 白社会
    • 新浪微博
  • 转发至同乐坊
条评论 网友评论
一财速递
  • 中国新批准7个国家14种动植物产品进口
  •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无人机
  • 两人利用机票漏洞骗“黄牛”被起诉 暴露航空公司盲区
  • 甘肃:六成A级景区开放 旅游“迎春回暖”
  •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进行时:创新为擎,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哈铁增加1.6万余个列车席位服务旅客雨雪天气出行
  • 清明假日中国铁路发送旅客1136万人次
  • 远程办公:“宅家”催生互联网产业新风口
  • 新疆面积最大地州巴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100%(图)
  • 【人民评“疫”】打好“组合拳”拥抱“消费回补”的春天

广告联系 | 报纸订阅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上海工商 | 举报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50348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沪备2014002 删稿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上海第一财经数字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