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删除货币政策“中性”表述
央行要不要从金融市场上买国债?中国会不会实施QE(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怎么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在2月21日晚间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给出了答案。
针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央行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稳定,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对比去年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的表述,央行此番未提“中性”。
“买国债”意义不大,没必要实施QE
在题为《货币发行机制》的专栏中,央行再度明确回应了此前市场上让其“买国债”的声音。
“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方式,激励和调节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货币的行为是有效的,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空间,央行大规模从金融市场上购买国债等资产意义不大,没有必要实施所谓量化宽松(QE)政策”。
201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更趋平衡,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
这是央行第二次公开对“买国债”作出回应。市场此前有观点称,“推动实行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工具的货币政策机制”,并引发央行是否需要购买国债的大讨论。
随后,央行曾在1月末的吹风会上回应过这一问题。
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称,美国财政部发行现币,美联储发行现钞,这背后都是财政的信用。财政的信用与狭义铸币税挂钩。相比之下,中国现钞发行的基础是国家掌握的物资,所以央行买国债的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央行如果在二级市场大量购买国债,与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本质上是一样的,容易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这是值得高度警惕。
而在货币政策的上述专栏中,央行表示,将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宏观调控需要,不断完善人民币发行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以此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6大行的实际存准率为12%和13%
在《当前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的专栏中,在经过去年以来的5次存款准备金调整后,央行给出了目前各类机构所施行的存款金率水平,基准档次大体可分为三档。
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这6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基准档次为13.5%、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内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为11.5%、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为8%。
在上述基准档次上,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还可参与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考核,达到一定标准的机构可在相应基准档次上降低0.5个或1.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