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迎来的视频对话,利好A股?
今天,鹤总应约与美财长耶伦视频对话,双方就宏观经济形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议题交换意见。
注意,新闻通稿中的“中方表达了对美国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和制裁、公平对待中国企业等问题的关切。”——个人认为,这样的言辞,本意是给拜登政府取消关税下个台阶。
现在的美国通胀,已经迎来最后的冲关阶段,估计美国取消对华加征关税(不可能全部)大概率在8月底前启动。
所以,受这则利好的刺激,今天,部分遭受中美贸易摩擦大的行业,比如纺织板块等,有多家公司涨停。
但是,如果将此视为当下A股的重大利好,则大可不必——中美阶段性的贸易缓和,我认为,其大部分已经兑现在近两个月的走势中。
今天,我想继续讨论投资逻辑。
关于投资逻辑,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不愿意读、或读不下去。
但是,我个人认为,只有这样的投资类写作,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每天的热点,解读来解读去,无非都是对已发生的进行单点复盘而已。
对已发生的进行单点复盘,这对于真正的投资者而言,其实毫无意义。
真正有意义的是,对未发生的进行逻辑预判,或对已发生的进行规律性的逻辑总结。
今天讨论的是“如何测算投资的时间成本?”
当然,这涉及到投资心理了。
一个投资者,如果他将钱存在银行,他对投资时间成本的测算,差不多是3%/年左右,这是相对恒定的,内心不会再起波澜。
但一个投资者,如果他将钱投入股市,他对投资时间成本的测算,就会无形间放大,一般都在20%以上。
参照同样的市场利率,投资者将钱投向不同去处,导致较为悬殊的时间成本预期差,这倒也罢了。
但更为值得思考的是,多数投资者,一旦正式进入股市,他初设的20%/年时间成本,很容易被其内心妄念所打破。
因为,在多维波动(多维波动导致无穷尽的衍生机会)的股市面前,多数投资者的情绪会失控,继而导致潜意识对时间成本的盲目高估。
也就是说,对于多数投资者,他们入市前的初设收益率,一旦正式进入市场,极容易被股市多维波动的外部表象急剧放大。
毕竟,再不景气的市场,每天都有几个板块是景气的,每天都有N个涨停股,而在任一股票的走势中,又都存在若干个做T的机会。
如此,多数投资者,面对多维波动的股票,实质呈现出的潜意识,必然不再是其初设的时间成本20-30%/年,而是20-30%/月——股市的外在表象,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甚至收益率更高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外在表象的可能性,事实与你无关,任何外在表象所呈现出的可能性,事实均与你无关,你没有必要选择忽视,但至少不能被这种外在表象所征服。
一旦被股市的外在表象所征服,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心随境转、毫无定念,继而导致的投资决策,又必然是高频的和随意的。
比如,你长期关注且深度研究的一家公司,短期没有风口、甚至还下跌了,你可能就将其止赢或止损了,转而奔向自己毫无深度研究的行业和公司,去搏一把命运的彩票(虽然你自己不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
做主动投资,放弃自己10米深的认知之井,而去追逐波动不定之浪花,长期以往,投资之结局可想而知。
做主动投资,必须养成稍左侧的深度研究逻辑,在无人问津时或阶段性趋弱时,依凭客观逻辑推导,进行合理配置基础上的布局,继而在众声鼎沸时渐进离场,这才是投资之正道(而不是反向行之)。
先埋伏,等风来;或风刚起,识势行。
而不是风已至末,你再去追风。
这一逻辑,今天,我稍做一个预判,比如,七月份的农药、以及最近回调后的旅游景点,大概率会有一波较大的上冲行情(或显著跑赢沪深指数)。
做主动投资,先静心修炼(深度研究),再梳理逻辑,而不是急吼吼地去赚钱。
急吼吼地去赚钱的,时间一拉长,最终无一例外都将成为韭菜。
而只有静心修炼,梳理逻辑,才可能年复一年地征服市场,而不是被市场所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