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吉华路南侧的一片空地上,深圳第二家“港式”公立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正拔地而起。该院于9月18日完成签约,规划床位3000张,预计2026年底开业,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三甲”医院评审。
如今,深圳的医疗、教育等民生供给不断向高水平迈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民生幸福标杆”的发展定位,提出“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的目标。
近5年教育投入位居全省首位,深圳医改捧回医疗“奥斯卡”,加快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将改革红利转化成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5年投入2800亿元
“我很幸运,高考那一年赶上了哈工大(深圳)首次招收本科生。在家门口上好大学,我的梦圆了!”深圳女孩罗璇说,2016年考入哈工大(深圳)后,她与学校一起成长,见证了学校日益完善和成熟,也目睹了深圳高等教育不断增量提质。
40年前,深圳全年财政收入不过一个亿,却毅然投入5000万元,创办了深圳特区第一所高校——深圳大学。从开始筹办到第一批本科生开学,只花了短短八个月。1983年9月,深圳大学正式开学,迎来首届216名学生。
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迎来跨越式发展: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落地深圳,首创“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14年3月获批设立,开启了深港合作办学的新篇章;2017年9月,首所中俄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开学并迎来首批新生;今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即将建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有望开工建设……
如今,深圳已有高校15所,全日制在校生11.32万人。“深圳的优质大学越来越多,学弟学妹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我替他们感到欣喜。”罗璇说。
一栋栋红砖灰瓦的教学楼,宽阔的草坪,穿流而过的笔架山河,今年开学季,3200多名高中生进入位于泥岗路的深圳中学新校区就读,琅琅书声在校园里回荡。
近5年,深圳财政性教育投入2800亿元,年均增长20%,总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校区3073所,较特区成立之初增加2732所,增长801%;在校生217.14万人,增加210.6万人,增长3221%。
“我在网上提供社保、居住证和房屋租赁合同等证明后,就把女儿的学位申请下来了,很方便。”租住在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水尾一区的湖南籍“独臂”青年陈用发说,女儿已在附近的牛栏前学校上小学二年级了,每年政府还有3500元的学位补贴。
在深圳,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目前,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63%、公办学位的53%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
医疗资源加速聚集
深圳医改捧回医疗“奥斯卡”
开业不满两年,位于南山区朗山路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总是一片繁忙景象。陈小姐一早就带着年近七旬的父亲,等候在来自北京的心内科专家赵汉军医生诊室门口。“父亲患有冠心病多年,深圳有从北京来的大咖医生,我们这次选择在家门口做手术,不再跑广州。”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深圳缺乏高水平的医疗资源,居民看病总得跑去北上广。随着“三名工程”实施,一批像阜外医院这样,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医(名科)、名院和名诊所(名诊疗中心)先后落户深圳,优质医疗资源在这里聚集。
2012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门迎客,成为全国瞩目的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先锋;深圳大学总医院开业2年,门急诊量突破60万人次,出院量超2万人次,手术量超过1万台次;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开业,45位北京专家扎根深圳,吸引不少外地患者“打飞的”来深圳看病……
深圳已累计引进24个高水平学科团队合作共建重点学科,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平台在深圳布局。
追求“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深圳还从改革破题。不久前,深圳“基层医疗集团”模式登上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又捧回医疗卫生界的“奥斯卡”——第三届“奇璞奖”特殊贡献奖。该模式被国家列为“医改典型”,向全国推广。
深圳提出,2019年至2025年,要组建23个区域医疗中心、23家基层医疗集团,形成“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新格局。
近年来,深圳市区两级政府卫生投入1247亿元,新建成医院8家,完成34家医院改扩建任务。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4342家,其中医院159家;全市千人病床数、执业医师数分别达3.7张和2.7名。深圳三级及三甲医院分别从2015年的25家、10家增加到46家和18家,床位数由3.8万张增加至5.1万张,增长34.2%。
2019年,深圳市民健康素养从2015年的10.49%提高到31.74%;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45岁,比2015年提高了0.8岁;孕产妇死亡率4.07/10万、婴儿死亡率1.28‰,达到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