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引发的“乌龙”新闻

将本文分享至:

一字之差引发的“乌龙”新闻 今天早间,一则有关“马某”的新闻在交际媒体上引发广泛重视,多家媒体跟进弹出。据央视新闻报导,2022年4月25日,杭州市国家安

 一字之差引发的“乌龙”新闻 

今天早间,一则有关“马某”的新闻在交际媒体上引发广泛重视,多家媒体跟进弹出。

据央视新闻报导,2022年4月25日,杭州市国家安全局依法对勾结境外反华敌对势力,涉嫌从事鼓动割裂国家、鼓动推翻国家政权等损害国家安全活动的马某采纳刑事强制措施,现在此案正在深入调查中。

该音讯一出,引发了众人的猜想,一时间全网都在寻找“杭州马某”。因报导中呈现了“杭州、马某”等关键词,网民纷繁将音讯中的“马某”与杭州某知名人士“马某”联系起来。

然而就在上述报导引爆舆论不久后,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对网民的猜想进行了驳斥谣言。胡锡进表示,经他向权威部门供认,杭州市国家安全局抓的是“马某某”,不是“马某”。写“马某”的报导都是不精确的。

随着胡锡进的发声,后续环球网等媒体在报导该新闻时,均运用了“马某某”的称号,此前运用“马某”的媒体也将称号替换成了“马某某”。

不仅是交际媒体,该音讯引发的化名乌龙在资本商场同样引发了剧烈的震荡。

据南方都市报报导,港股早盘低开低走,阿里巴巴盘中一度跌逾9%,随后短线拉升,到发稿跌幅收窄至2%以内。

商场分析称,阿里巴巴港股股份大幅波动与“马某某涉嫌利用网络从事损害国家安全活动“的商场传闻有关。

上述关键词“马某”引起了商场的广泛猜想。在恐慌情绪影响下,阿里巴巴股票被大幅抛售,股价杀跌。

“马某”与“马某某”

哪个表述更规范?

从交际媒体到资本商场,“马某”与“马某某”虽只要一字之差,但却因化名问题形成了一场不小的乌龙。

新华社曾在《新华社新闻报导中的禁用词》一文中说到,在新闻稿件中触及如下对象时不宜揭露报导其实在姓名:违法嫌疑人家属;案子触及的未成年人;选用人工授精等辅助生育手法的孕、产妇;严峻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被暴力钳制卖淫的妇女;艾滋病患者;有吸毒史或被强制戒毒的人员。

触及这些人时,稿件可运用其实在姓氏加“某”字的指代,如“张某”“ 李某”。

中新社旗下微信大众号厨子解news分析认为,在“马某”的新闻中,媒体在运用人名时采纳化名或者不写全名的方法,原是为了维护隐私,是遵循新闻伦理道德的行为。

而新闻实在还要求实在新闻被受众精确了解。新闻信息是通过文本符号传达的,也就是说媒体需要将客观发生的现实转化为文字、图片、视频等方法传递给读者,受众要了解新闻现实还需要将媒体的报导复原为客观实在。

在这个过程中受众不能取得精确的媒体文本,那就不可能完整、实在地取得新闻事情,就不能精确了解新闻的实在性,新闻实在也就无法完成。

在此次“马某”的新闻报导中,媒体恰恰疏忽了“杭州”+“马某”+“网络”的组合能引发多么严峻的后果,将这一隐藏“炸弹”的新闻当作惯例新闻发布了出去。

这三个关键词单看没有任何玄机,而组合在一起则容易误导受众对新闻的复原和了解,形成不当影响,然后形成新闻失实。

而“马某某”这一化名虽只多加了一个字,却可以有效避免种种猜想、联想和误读,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报导的本意,不至于引发不良连锁反应。

“马某某”是谁?

那么新闻报导中的“马某某”究竟是谁?

据《环球时报》英文版报导,这名“马某某”在一家IT公司担任硬件研发部总监,2022年3月起,他在反华人士的怂恿下,创建了一个网络匿名群组,充当外部势力的代理人,分布谣言和虚假信息,发布所谓的独立宣言,割裂国家、推翻国家。

除了成立非法组织外,“马某某”还针对年轻人和大学生,鼓动他们参与抹黑国家和公民的活动。

一直以来,我国在国家安全等相关问题上非常重视。就在前不久,一名大学生因鼓动别人割裂国家,被判处入狱五年。据央视新闻报导,2020年6月至9月期间,被告吕世瑜多次在交际平台发表鼓动“港独”言论及出售武器。日前,他供认一项鼓动别人割裂国家罪。

本年3月,最高公民法院副院长沈亮在解读《最高公民法院工作报告》时表示,公民法院坚决依法严惩割裂国家、推翻国家政权、暴力恐怖等违法,深入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惩治腐败违法,依法严惩严峻损害社会治安违法。

 

网友评论 >

项城必赢干瞪眼

几年过去,当观众还在疑惑节目能不能找到足够多的选手时,一下子就来了三个。王毅

我要提问

广告联系 | 报纸订阅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上海工商 | 举报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50348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沪备2014002 删稿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上海第一财经数字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