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从延安动身——黄河宣布最强音

艺术|从延安动身——黄河宣布最强音
1939年3月的一个晚上,在西北旅社一间宽敞的窑洞里,作曲家冼星海正静静地坐在门边的椅子上,聆听一场小型朗读会。诗人光未然激情四溢地朗读着自己的新作《黄河吟》,在场的观众里,除了冼星海,还有抗敌演剧三队的队员们。
在延安早春3月的寒风中,恢宏豪放的词句激起一股股汹涌燃烧的赤色血液,激荡着在场每一个人。当终究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宣布战役的警号”结束时,整个窑洞先是一片安静,随后顷刻间,被火热的掌声所淹没。掌声中,冼星海第一个站了起来,一把将词稿抓过去说道:“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怎样的诗句,能让冼星海如此激动不已呢?
1939年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在延安
抗敌演剧三队战友们 1939 年在晋西吕梁山游击区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年10月,25岁的光未然,经周恩来同意,率领抗敌演剧三队乘火车由武汉动身北上山西。11月1日一早,晨曦未露,队员们就打起背包准备东渡黄河转入吕梁抗日根据地。临近午时,就在队员爬上山坡,准备下山渡河时,遽然听到滚滚雷声震地而来。万里晴空,雷声何来?赶牲口的老乡抬手一指:这响声来自山那边的壶口。
队员们翻下山坡,壶口便露出了它的真面目。只见原本宽广的黄河河面忽然被挤在只要几丈宽的峡口里。河面上翻滚蒸腾着大团大团的水雾,正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泻千里,吼声振动六合。当队员们登上渡船,40来个打着赤膊,皮肤乌黑的青壮年一声吆喝便“扑通、扑通”跳进河中,动作矫健敏捷,有次序、有纪律的将渡船推入河水深处。跟着划浆的节奏,一呼一应的喊着消沉的号子。一曲曲船工号子激起了队员们的激情,更燃起了光未然最原始的创造冲动。
从宜川到黄河东岸,光未然与抗敌演剧三队的队员们翻山越岭,辗转奔走,慰劳抗日军民。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39年1月,随军跋涉的光未然却因不慎坠马导致左臂粉碎性骨折,由于前哨医疗条件有限,被紧急护送到延安边区医院。就医期间,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冼星海,也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听闻音讯,这对老友在延安重逢了。早在1936年6月的上海,时年23岁的光未然就与30岁的冼星海相识,二人准备了高尔基去世周年纪念活动,并一同创造了《高尔基纪念之歌》那是诗人与音乐家第一次灵感磕碰,默契的种子就此在二人心中生根发芽。
此次延安再度相逢,二人相谈甚欢,相约再次协作。躺在病床上的光未然难掩内心激动,忍着疼痛将横渡黄河以及在黄河滨行军时的感触一股脑口述出来,由队友胡志涛笔录,仅仅5天就完成了长诗《黄河吟》的创造。
光未然1939年在延安,此刻他的左臂仍未康复
在与光未然沟通后,拿到手稿的冼星海随即投入到音乐著作的创造之中。这一年,鲁迅艺术学院建立还不到一年,在山坡上并排的小窑洞里,其中一间正是冼星海与夫人钱韵玲寓居的鲁艺教师宿舍。
年轻的冼星海、钱韵玲配偶
在临窗的小书桌上,凭借着菜油灯的亮光冼星海振笔直书,仅用6天便谱写出大合唱《黄河吟》的悉数简谱。创造时,他饿了就抓一把光未然给他捎来的白砂糖,渴了就喝一碗妻子给他煮的红糖水,在这样艰苦朴素的环境下,又通过一周谱写完八个乐章的悉数配乐音乐。
在延安窑洞中创造的冼星海
3月31日,当抗敌演剧三队拿到由冼星海配偶亲手订装成册的曲谱时,所有人都被冼星海高超严谨的艺术造诣所信服。曲谱笔迹清冼秀丽,通篇一字不改,一字不涂。这样一部永存经典是一次诗词与旋律的完美磕碰,交织出可歌可泣的伟大前史华章。
冼星海在延安创造《黄河大合唱》的宝贵手稿,曲谱上方粘贴的小条是冼星海为了使著作愈加丰满,终究补上的几个小节
那是物质生活极端贫乏的年代,其时的延安难以安排起一支像样的管弦乐队,所以,冼星海就地取材,硬是拼凑起一支由各式“乐器”组成的配乐乐队。这支特别的乐队里,有两三把提琴、一把口琴以及少数的民族乐器,短少低声乐器,他们将煤油桶改形成低声二胡;没有打击乐,就用脸盆,将勺子放入搪瓷缸中等方法制造出打击乐器。
《黄河大合唱》首演乐队合影
4月初的一天,跟着首演的临近,光未然与冼星海对著作内容又进行了一次长谈。谈话中,冼星海希望将著作更名为更有气势,也愈加嘹亮的《黄河大合唱》。通过慎重考虑,光未然欣然接受。所以,在首演前,这部著作终究被命名为日后名扬四海的《黄河大合唱》。
通过两周的严重排练,1939年4月13日晚,《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成功完成了初次表演。这场具有前史含义的表演由邬析零指挥,抗敌演剧三队担任合唱,鲁艺师生20余人担任乐队配乐。表演时,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读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他身披黑色大氅,正好遮住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吐民众的灾难。表演结束,台下早已被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所淹没,冼星海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晚上是延安空前的音乐晚会,也就是全国从没有的音乐晚会。因内容十分新鲜,并且都是带着最新的创造方式!”
5月11日,是《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的另一次重要表演。在庆祝鲁艺建立一周年的音乐会上,冼星海自己指挥了这次表演。表演十分成功,在当天的日记中,冼星海激动地写道:“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前来观看了表演。乐曲结束后,毛泽东大喊了三声‘好’!”
冼星海亲自指挥《黄河大合唱》排练
从此,浸染着延安精神与爱国情怀的《黄河大合唱》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向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这部雄壮磅礴的著作不仅鼓动着前哨英勇抗战的红军兵士,燃起了后方广大青年和学生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向往,更对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在其时,甚至连国民党官兵操练时,都会规整地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吼怒,黄河在吼怒!……”
1939年5月初,光未然地点的抗敌演剧三队完成了在延安的工作汇报与表演,再赴抗日前哨。谁也不会想到,随队一同离开延安的光未然从此再无缘与冼星海相见,两位亲密无间的文艺兵士竟没有留下一张合影。
那一年,冼星海33岁,光未然25岁,此刻,谁又能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后方重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又与一位16岁的少年续下了难舍情缘。
严良堃——不解之缘
1940年8月的一天,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部属的“孩子剧团”,正在办事处驻地外的草地上表演《黄河大合唱》,现场指挥是其时还不满17岁的严良堃。虽然由于年纪原因,《黄河怨》的部分没有表演,但孩子们爱情丰满的表演仍然深深感染了现场每一位观众。
这是严良堃第一次指挥教师冼星海的著作《黄河大合唱》,谈到与冼星海的师生缘,严良堃曾生动地回想过自己与冼星海的初识:“其时日本鬼子现已占据了南京,敌占区很多人都到了武汉,星海也到了武汉。在一次抗日歌曲演唱会上,开始时由星海指挥全场唱《义勇军进行曲》,这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他的指挥十分新鲜,特别是唱到歌中的‘起来!起来!起来!……’一个‘起来’用左手向前一挥,第二个‘起来’右手一挥,到了第三个‘起来’两个手一齐向上一挥,并跟着向前跨了一大步,十分赋有煽动力,把在场观众的情绪全都激发起来了。
我其时全身的汗毛孔都张开了,真实感觉到浑身热血沸腾。这使我理解了,指挥不仅仅仅仅打个‘拍子’,还应起到鼓动我们情绪的作用。这次见面,他在台上,我在台下,我知道他,但他并不知道我。”
严良堃与冼星海初识于1938年的武汉。其时,冼星海曾作为教师,在武汉歌咏干部训练班教授指挥与作曲,严良堃作为学员,就这样与冼星海产生了交集。
在跟随教师学习指挥的日子里,武汉经常遭受日军空袭,冼星海便干脆将课堂设在防空洞外。回想起这段战争岁月中的艺术启蒙,教师的一句话曾令严良堃终身受用。
“他说作为一个指挥,应当掌握十分过硬的根本技巧,对所需求的每一项根本功都要练到家;但一定要记住,在舞台上表演时,不要把所有的‘能耐’都用上,要根据音乐的需求,该用的才用,不要在音乐之外卖弄功夫。这句话对我一生作学问都有很大的影响。”
严良堃一生指挥了上千场《黄河大合唱》,这部著作也早已融入到他的血液之中。作为延安精神与爱国主义最出色的音乐著作代表作,严良堃将自己对祖国和艺术的酷爱悉数浇筑在《黄河大合唱》之中。
把一生献给《黄河大合唱》的严良堃
自1939年4月在延安首演以来,几十年里,为习惯不同场合以及各种合唱的需求,深受人民群众喜欢的《黄河大合唱》又衍生出了多个表演版别。这其中,国内外表演场次最多的当属由严良堃主持收拾编订的“中心乐团表演本”《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中心乐团表演本总谱封面
1975年,为纪念冼星海去世30周年的《黄河大合唱》表演,满怀艺术热心与前史使命感的严良堃牵头,安排其时中心乐团创造组成员田丰、施万春、陈兆勋等人对原有版别进行了修订与从头配器。
与其它表演版别比较,这一版别愈加简明干练,音乐形象与主题思想也愈加鲜明,各乐章配乐部分按照延安原版的民乐配乐编配而成,部分乐章前的诗朗读配乐也进行了从头调整,赋予了原作以更多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是《黄河大合唱》众多改编版别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部。
92岁高龄的严良堃终究一次指挥《黄河大合唱》
2015年8月24日,北京音乐厅,92岁高龄的严良堃终究一次在舞台上指挥《黄河大合唱》。表演结束,台上我国交响乐团的艺人和台下济济一堂的观众,毫不吝惜地将最火热的掌声献给了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音乐大师。
从1940年到2015年,75年里,严良堃指挥了多达千场的《黄河大合唱》。作为《黄河大合唱》的权威指挥和首要诠释者,每逢谈起这部伟大的著作时,严老却总是谦虚地表明:“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成就,而是《黄河大合唱》中所包含的那种民族气魄、爱国精神、音乐激烈的感染力,使人民感动了。”
李心草——经典传承
我国交响乐团团长、首席指挥李心草接过我国交响乐团永久桂冠指挥严良堃的指挥棒,续写《黄河大合唱》的永存华章
80多年里,《黄河大合唱》历久弥新,除了著作气势磅礡、震撼心灵的不竭之力,相同离不开几代文艺工作者的血脉传承。2015年8月24日,严良堃完成了自己终究一场《黄河大合唱》的指挥。走下舞台,他将指挥棒交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任我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李心草手中。
李心草指挥我国交响乐团表演《黄河大合唱》
此刻的李心草,指挥《黄河大合唱》已逾数百场之多,谈及与这部著作的“缘分”,李心草笑称自己“可能是参加《黄河大合唱》表演方式最丰厚的音乐工作者之一”。
除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以指挥家身份演绎《黄河大合唱》,李心草还曾以乐队演奏员与合唱团艺人的角色参加过《黄河大合唱》的表演。
“我永久不会忘记在1988年的时分,我第一次演奏《黄河大合唱》,就是在严良堃教师的棒下演奏的。”
成为指挥后,在不断的表演中,李心草对常演常新的《黄河大合唱》有了更深的见地与感触:“《黄河大合唱》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每一次演奏演唱的时分,我都能得到新的领会,都能感到热血沸腾。新年代,当我们再一次唱响《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更多的含义是一种鼓动,尤其是鼓动年轻一代,为了祖国的强壮去斗争,去尽力。”
《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音乐会已成为我国交响乐团的经典音乐会品牌
自1956年建团以来,《黄河大合唱》一直是我国交响乐团的保留曲目,在四面八方,在世界各地,我国交响乐团向世界奏响《黄河大合唱》,同时也赋予了这部著作以新的活力与年代内涵。
从抗演三队、鲁艺师生到中心乐团—我国交响乐团,从冼星海、光未然到严良堃、李心草,80多年里,几代赤色艺术团和文艺工作者竭尽毕生精力将《黄河大合唱》传唱至今。作为从延安走来的国家级艺术院团,我国交响乐团有职责更有义务将这部中华儿女气贯长虹的精神赞歌继承发扬。
战争年代,从人民苦难中走来的《黄河大合唱》奏响了中华民族危亡时间的最强音,并终究凝结成一部跨越时间空间的旷世之作。而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黄河大合唱》仍将为我们指明行进的方向,一如她经久不衰的激昂旋律,必将会聚成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斗争动力与民族脊柱,策马扬鞭,飞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