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古”遗存滋润文化羊城

将本文分享至:

“十古”遗存滋润文化羊城   村头的大榕树下摆开几张方桌,大家坐在绿荫下,望着古村谈保护。这是近日在广州市黄埔区九佛街举行的“九佛九人谈”活动上

 “十古”遗存滋润文化羊城

 

  村头的大榕树下摆开几张方桌,大家坐在绿荫下,望着古村谈保护。这是近日在广州市黄埔区九佛街举行的“九佛九人谈”活动上的场景。围绕“十古”保护,规划专家、文化学者、街道干部、村民代表交流思想,碰撞思路,理越辩越明,蓝图越描越细。

 

  所谓“十古”,即古村、古树、古屋、古庙、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10类古遗存。今年以来,黄埔区全面深入开展整改工作,对辖区内10类古遗存的文化历史信息进行系统梳理、挖掘,用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古遗存加以活化利用。

 

  在全面摸清“十古”家底的基础上,黄埔区广泛征集专家、学者、村民各方意见,为全区城市更新建设、社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思路借鉴,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中凸显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底色。

 

  大榕树下话乡愁

 

  4月,九佛街今年第三场“九佛九人谈”暨“十古”保护与活化利用座谈会在莲塘村的村头大榕树下举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专家何冬华来开会之前,把九佛的村子走了好几遍。他注意到,在莲塘村风水堂正面有一条小轴线,正是以这条轴线为核心,“山、水、古村”连接为一体。在广东的古村中,尚保留着这种小中轴秩序的已经为数不多。

 

  何冬华珍视的“秩序完整、山水完整”,同样也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炎眼中的瑰宝。李炎提醒说:“九佛3个传统村落都有这样的共性,就是‘山、居、塘、田’是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在下一步城市开发建设中,要保证基本山居模式的延续。”

 

  “在榕树下开这个会,翠意满满,乡愁满满。”黄埔区政协党组成员郑卓文说,“十古”保护既要重视物的保护,也要讲好故事,把文脉一代代传承下去。

 

  黄埔区九佛街道党工委书记褚大军说:“九佛街常态化开展‘九佛九人谈’活动,就是要让‘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中来。”

 

  长洲街深井古村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秉持着“共同参与、共同缔造”的理念,在深井古村微改造项目实施之前,街道成立了由学者专家、社会组织、职能部门、村民共同参与的“深井共同缔造工作坊”,探索老旧小区微改造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最大限度的平衡。

 

  通过多次活动沟通协商,工作坊与村民们达成了共识:要保持深井安静、宁静、平静的文化氛围。如今,改造后的深井不是一个旅游区,而是以创意产品研发、教育讲学为主导的“大学生文创基地”,休闲体验为辅的“慢生活岛”。

 

  一树一档“一张图”

 

  走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莲塘村,远远可见清濯桥一侧有一棵20米高的参天巨榕。“这棵古树就像是我们的长辈,见证了我们莲塘村世代变迁。”莲塘村村民、村史编写人陈耀松说,大榕树相传是莲塘村陈氏始祖陈时四开村时种下,700多年间多次濒临死亡,又多次复生。

 

  老树常青不仅成为莲塘村的佳话,亦成为黄埔区“十古”文化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成效的真实写照。在陈耀松的印象中,过去莲塘村村貌破旧,而如今街道十分重视古遗存保护,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编号挂牌专人巡查,还编撰了村史。

 

  据统计,黄埔区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数量为5208株,约占广州市古树名木总数的53%,约有3096株散生在自然村落的房前屋后。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自然村落房前屋后大龄果树保护移植问题迫在眉睫。

 

  去年12月,《广州市黄埔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其中明确“开展古树名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三维GIS信息技术,建立一树一档“一张图”,全区古树全部纳入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

 

  在黄埔区长岭街道岭头社区,几棵贴着二维码标识的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当前,长岭街道正在实施“古树故事”保护项目,挖掘古树名木相关的历史故事,拍摄村民口述视频,人们可以扫描树上的二维码,读懂古树背后的历史。

 

  “尊重历史、尊重民俗、尊重群众需要,就会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长岭街道党工委书记沈凯有感而发。

网友评论 >

项城必赢干瞪眼

几年过去,当观众还在疑惑节目能不能找到足够多的选手时,一下子就来了三个。王毅

我要提问

广告联系 | 报纸订阅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上海工商 | 举报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50348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沪备2014002 删稿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上海第一财经数字媒体中心